这部限制级好莱坞大片《传染病》拍出了我们正在发生的一切
2020-02-10755
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,看到关于「病毒」的一切报道,都会联想到03年的非典。
然而这并不是大自然的第一次,启动自身免疫系统在杀"毒"。
公元6世纪的「鼠疫」;14世纪的「黑死病」;17和18世纪的「天花」;19世纪的「流感」;20世纪末的「艾滋病」......
虽然每次病毒的爆发都是来势汹汹,但奇怪的是,它们总是达到某一个临界点之后,就会莫名其妙的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其实,原因很简单。
一方面是病毒在蔓延的过程中,会发生变异,有可能会变得更温和。
但当它们卷土重来的时候,只会比之前更强大!
所以人类与病毒的博弈,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,一刻也不能松懈。
另一方面是有那么一群人,在替我们负重前行。
他们冒着生命危险,挡在病毒和死亡面前,给生的人希望。
那么话又说回来,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吸取教训后,还会犯同样的错误?
毕竟,我们不可能每次都能准确、快速地找到治疗病毒的“解药”。
与其在事后歌颂牺牲者的伟大,还不如对大自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。
但在我看来,相比病毒本身,更可怕的是那些谣言,以及那群散播谣言的乌合之众。
不仅对控制疫情没有任何帮助,还会加剧人们内心的恐惧。
每次疫情的背后,都会爆发出无数张丑陋的嘴脸。
今天的这部电影,将会通过一场灾难,来展现病毒与人性的双重病态:
有人说,这部电影里的故事,跟武汉这次爆发的疫情,各种细节极度吻合。
简直就像是一部预言片!
虽然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,但现在看来,却有极强的现实性。
不过,这部电影在当年,却是一种特别的存在。
制作成本才6000万,却邀请到了玛丽昂·歌迪亚、格温妮斯·帕特洛、凯特·温丝莱特三大奥斯卡影后,以及马特·达蒙和裘德·洛两大男神,还外加上有“老白”布莱恩·科兰斯顿和“老黑”劳伦斯·菲什伯恩坐镇。
无法想象,这么多好莱坞大牌明星,都聚集在这么一部中低成本的电影里。
很显然,我们不能将这部电影当成电影来看。
故事的开始,是从病毒感染人后的第2天开始说起。
为什么电影要按照这样的时间叙事?
请允许七哥先买个关子。
病毒的爆发往往都是悄无声息,完全不给人类任何的防备。
贝丝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管,经常跑到各地出差。
这次,她如往常一样从外地回到家中,突然感到身体不适。
丈夫托马斯还没来得及将她送到医院救治,人已经离开了人世。
同一时间,世界各地也出现了类似的死亡病例。
后来,专家组对死者进行了检验,并提取了病毒的样本。
但疾控中心却对此类病毒一无所知,只知道它包含了某些动物的基因序列,以及传播方式。
那么眼下当务之急,就是隔离接触者,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。
起初,疾控中心认为这种病毒属于接触传播,乍一看还不算很恐怖。
但是请大家仔细想一下,如果在此期间,患者去过一些公共场所,那么门把手、电梯按钮等一些媒介都会成为传染源。
于是此次事件的负责人艾琳,在调查有可能和贝丝有过密切接触人群时,发现她与前男友存在出轨行为。
也就是说,病毒已经传播开来,而且在感染者身上存在一定时间的潜伏期。
尽管当地的卫生部门已经统计出疑似病例和死亡人数,但官员却禁止将信息公布于众。
理由似乎很充分:这样会带来不必要的恐慌与麻烦!
于是病毒跨越国界,通过普通人的日常接触,一传十、十传百,一天内有数以万计的人被感染,一场前所未见的瘟疫就此爆发。
短短12天,全球已经有800万人被感染。
在此期间,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,根据感染人数计算出病毒的RO值。
简单来讲,就是病毒的传染指数。
在电影中,这种病毒的传染指数是2,这就意味着感染人数会从2变为4、16、256、65536……很快就会超过上亿人被感染。
不仅如此,这个数值并非一成不变,会受到环境、免疫力、人群基数等影响。
由于病毒扩散加剧,又临近圣诞节,当局决定秘密封城,各地实施严格的管控。
当地居民对此浑然不知,只知道目前有一种传染病肆虐,便都清一色地带上了口罩。
这一刻,社会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,真相与谎言杂糅在一起,难免会分不清。
于是各种角色轮番登场,对人性的考验无疑被瞬间放大了数倍。
在病毒爆发的第29天,终于研制出了疫苗。
但此时僧多粥少,生产出了第一批疫苗无法满足先有的需求。
即便现在投入大规模生产,最快也需要几个月时间,现有的医疗设备无法撑到那个时候。
那么,谁先接种成为了首要问题?
于是当局决定采用摇号的方式,保证相对的公平。
然而疾控中心主任埃利斯没有通过摇号,就拿到了第一批疫苗,他和妻子一人一支。
而且在得知封城的第一时间,他就秘密通知妻子先行离开。
在外界看来,他这种人十分可恶,不仅滥用职权谋私,还用隐瞒真相欺骗民众。
假如你是他,你会怎么做?
相信大家的心中,早已有了答案。
人都有自私的一面,特别是在这种灾难面前,首先想到的都是自保。
事实上,他和妻子的疫苗都是上级给他的,不是靠权力争取的。
至于为何欺骗百姓,不把消息公布于众,也并非出自他的意愿,是上级要求他这么做。
然而一到关键时刻,他就会成为替罪羊,成为众矢之的。
其实,在灾难面前,真正可恶的人,是那些投机主义者、散播谣言的人。
艾伦,是个拥有1200万粉丝的网红。
他在网上装作自己已经感染了病毒,然后以身试法推销某种药品,说是有治愈病毒的功效。
第二天,看了他视频的人,一窝蜂地跑去药店购买。
结果,买不到药的人,以为医生欺骗他们,直接砸了药店的玻璃,引发了骚乱。
更恐怖的是,原本没病的人,来到了人群密集的地方,和潜伏期的病人产生了交叉感染。
美其名曰是帮助他人,实际上却是在吃人血馒头。
在现实中,这种散布谣言的人比比皆是,利用的就是人们盲目从众的心理。
所幸的是,在阴霾的笼罩下,依然会有人性的光辉。
萨斯曼医生为了研制出疫苗,不惜冒着生命危险,违抗上级下达的禁令,擅自主张跑到生物安全三级的实验室,暗地里研究出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。
最终,他成功了!
事后,他完全可以靠这项研究成果获取暴利,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,而是将成果分享。
影片的最后,才正式揭晓了这次病毒的来源,也就是第一天的故事。
看似这一切纯属巧合,事实上则是一场因果循环。
原来,人类对森林的乱垦滥伐,导致动物失去了自己的家园,只能跑到人类的居住地。
结果,猪吃了携带这种病毒的动物的粪便。
随后携带病毒的猪肉,被送到了高级餐厅的大厨手中。
而大厨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,与慕名前来就餐的贝丝亲切合影。
于是便造成了这场悲剧的发生......
最讽刺的是,那些破坏大自然的机器,全部是来自贝丝任职的公司。
虽然这只是一部电影,但是这里面发生的一切,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。
即使有一部分情节目前尚未发生,也不代表未来就不可能发生。
《传染病》拍摄于2011年,距今已经过去了9年的时间。
自始至终,人类还是没有学会吸取教训。
然而这并不是大自然的第一次,启动自身免疫系统在杀"毒"。
公元6世纪的「鼠疫」;14世纪的「黑死病」;17和18世纪的「天花」;19世纪的「流感」;20世纪末的「艾滋病」......
虽然每次病毒的爆发都是来势汹汹,但奇怪的是,它们总是达到某一个临界点之后,就会莫名其妙的消失得无影无踪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其实,原因很简单。
一方面是病毒在蔓延的过程中,会发生变异,有可能会变得更温和。
但当它们卷土重来的时候,只会比之前更强大!
所以人类与病毒的博弈,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,一刻也不能松懈。
另一方面是有那么一群人,在替我们负重前行。
他们冒着生命危险,挡在病毒和死亡面前,给生的人希望。
那么话又说回来,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吸取教训后,还会犯同样的错误?
毕竟,我们不可能每次都能准确、快速地找到治疗病毒的“解药”。
与其在事后歌颂牺牲者的伟大,还不如对大自然保持一颗敬畏之心。
但在我看来,相比病毒本身,更可怕的是那些谣言,以及那群散播谣言的乌合之众。
不仅对控制疫情没有任何帮助,还会加剧人们内心的恐惧。
每次疫情的背后,都会爆发出无数张丑陋的嘴脸。
今天的这部电影,将会通过一场灾难,来展现病毒与人性的双重病态:
有人说,这部电影里的故事,跟武汉这次爆发的疫情,各种细节极度吻合。
简直就像是一部预言片!
虽然影片在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,但现在看来,却有极强的现实性。
不过,这部电影在当年,却是一种特别的存在。
制作成本才6000万,却邀请到了玛丽昂·歌迪亚、格温妮斯·帕特洛、凯特·温丝莱特三大奥斯卡影后,以及马特·达蒙和裘德·洛两大男神,还外加上有“老白”布莱恩·科兰斯顿和“老黑”劳伦斯·菲什伯恩坐镇。
无法想象,这么多好莱坞大牌明星,都聚集在这么一部中低成本的电影里。
很显然,我们不能将这部电影当成电影来看。
故事的开始,是从病毒感染人后的第2天开始说起。
为什么电影要按照这样的时间叙事?
请允许七哥先买个关子。
病毒的爆发往往都是悄无声息,完全不给人类任何的防备。
贝丝是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管,经常跑到各地出差。
这次,她如往常一样从外地回到家中,突然感到身体不适。
丈夫托马斯还没来得及将她送到医院救治,人已经离开了人世。
同一时间,世界各地也出现了类似的死亡病例。
后来,专家组对死者进行了检验,并提取了病毒的样本。
但疾控中心却对此类病毒一无所知,只知道它包含了某些动物的基因序列,以及传播方式。
那么眼下当务之急,就是隔离接触者,切断病毒的传播途径。
起初,疾控中心认为这种病毒属于接触传播,乍一看还不算很恐怖。
但是请大家仔细想一下,如果在此期间,患者去过一些公共场所,那么门把手、电梯按钮等一些媒介都会成为传染源。
于是此次事件的负责人艾琳,在调查有可能和贝丝有过密切接触人群时,发现她与前男友存在出轨行为。
也就是说,病毒已经传播开来,而且在感染者身上存在一定时间的潜伏期。
尽管当地的卫生部门已经统计出疑似病例和死亡人数,但官员却禁止将信息公布于众。
理由似乎很充分:这样会带来不必要的恐慌与麻烦!
于是病毒跨越国界,通过普通人的日常接触,一传十、十传百,一天内有数以万计的人被感染,一场前所未见的瘟疫就此爆发。
短短12天,全球已经有800万人被感染。
在此期间,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,根据感染人数计算出病毒的RO值。
简单来讲,就是病毒的传染指数。
在电影中,这种病毒的传染指数是2,这就意味着感染人数会从2变为4、16、256、65536……很快就会超过上亿人被感染。
不仅如此,这个数值并非一成不变,会受到环境、免疫力、人群基数等影响。
由于病毒扩散加剧,又临近圣诞节,当局决定秘密封城,各地实施严格的管控。
当地居民对此浑然不知,只知道目前有一种传染病肆虐,便都清一色地带上了口罩。
这一刻,社会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大网,真相与谎言杂糅在一起,难免会分不清。
于是各种角色轮番登场,对人性的考验无疑被瞬间放大了数倍。
在病毒爆发的第29天,终于研制出了疫苗。
但此时僧多粥少,生产出了第一批疫苗无法满足先有的需求。
即便现在投入大规模生产,最快也需要几个月时间,现有的医疗设备无法撑到那个时候。
那么,谁先接种成为了首要问题?
于是当局决定采用摇号的方式,保证相对的公平。
然而疾控中心主任埃利斯没有通过摇号,就拿到了第一批疫苗,他和妻子一人一支。
而且在得知封城的第一时间,他就秘密通知妻子先行离开。
在外界看来,他这种人十分可恶,不仅滥用职权谋私,还用隐瞒真相欺骗民众。
假如你是他,你会怎么做?
相信大家的心中,早已有了答案。
人都有自私的一面,特别是在这种灾难面前,首先想到的都是自保。
事实上,他和妻子的疫苗都是上级给他的,不是靠权力争取的。
至于为何欺骗百姓,不把消息公布于众,也并非出自他的意愿,是上级要求他这么做。
然而一到关键时刻,他就会成为替罪羊,成为众矢之的。
其实,在灾难面前,真正可恶的人,是那些投机主义者、散播谣言的人。
艾伦,是个拥有1200万粉丝的网红。
他在网上装作自己已经感染了病毒,然后以身试法推销某种药品,说是有治愈病毒的功效。
第二天,看了他视频的人,一窝蜂地跑去药店购买。
结果,买不到药的人,以为医生欺骗他们,直接砸了药店的玻璃,引发了骚乱。
更恐怖的是,原本没病的人,来到了人群密集的地方,和潜伏期的病人产生了交叉感染。
美其名曰是帮助他人,实际上却是在吃人血馒头。
在现实中,这种散布谣言的人比比皆是,利用的就是人们盲目从众的心理。
所幸的是,在阴霾的笼罩下,依然会有人性的光辉。
萨斯曼医生为了研制出疫苗,不惜冒着生命危险,违抗上级下达的禁令,擅自主张跑到生物安全三级的实验室,暗地里研究出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。
最终,他成功了!
事后,他完全可以靠这项研究成果获取暴利,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,而是将成果分享。
影片的最后,才正式揭晓了这次病毒的来源,也就是第一天的故事。
看似这一切纯属巧合,事实上则是一场因果循环。
原来,人类对森林的乱垦滥伐,导致动物失去了自己的家园,只能跑到人类的居住地。
结果,猪吃了携带这种病毒的动物的粪便。
随后携带病毒的猪肉,被送到了高级餐厅的大厨手中。
而大厨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,与慕名前来就餐的贝丝亲切合影。
于是便造成了这场悲剧的发生......
最讽刺的是,那些破坏大自然的机器,全部是来自贝丝任职的公司。
虽然这只是一部电影,但是这里面发生的一切,值得我们去认真反思。
即使有一部分情节目前尚未发生,也不代表未来就不可能发生。
《传染病》拍摄于2011年,距今已经过去了9年的时间。
自始至终,人类还是没有学会吸取教训。